一秒记住【笔搜屋 www.BISOWU.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噫吁真特么高”
刘备一行好不容易爬到句章灯塔的中段,他本人就已经气喘吁吁,左右都有人搀扶也依然累得够呛。凭窗外望,忍不住就骂咧咧吐槽了一句。
后面的李素,其实情况也没好多少,全靠他比刘备年轻十二岁,还养生,经常有氧运动,走走停停才没显得喘。
听了皇帝的骂语,李素也是惊呆了陛下这是当初年轻时待在益州那些年,学了几句蜀人的土话语气词,情急之下又蹦出来了
原来李白的“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毕竟奇观是李素规划造的,他请客皇帝参观,总要尽地主之谊,当下周全地建议
“陛下要不在这层歇歇,先远眺一下海景,歇个一炷香再爬,反正已经爬了一半多了。或者,让侍卫们准备肩舆吧。”
刘备坐定喘息了几口,喝了一点用藤袋瓷壶装的、还没凉透的温茶,摆摆手“不必麻烦了,一开始就是朕自己兴致高涨,坚持走上来的,那就继续走吧
不过,这塔到底多高到了里面真走起来,感觉比外面看着的还累人。”
李素拱拱手“此塔设计时是按七十丈做的。不过,后来为了这层钟楼,要多留出一些余量,实际造好有七十二丈整。
这个高度是有讲究的,为的是海船驶出吴县华亭镇或者海盐县的长江出海口后、一旦江口海岸从瞭望手西边视野中消失。瞭望手立刻转向东南面看,就可以看到这座灯塔的夜晚微光闪烁,从而确定方向。”
七十二丈,就是折合现代170米左右了,比一开始的设计预期又多出来五米。
刘备听了之后,也是振奋跃跃欲试“那从这儿、登到最顶眺望,能看见长江口的陆地么还有,贤弟说这层便是钟楼层那大钟在何处为何要为了这钟额外加高两丈塔身呢可是钟太大了放不下”
李素笑笑“要看到长江口陆地,还是有些难的,因为海船的瞭望视野是接力的,还要算上两倍的船桅杆高度。
大钟就在我们头顶上,过了这层天花板就能看见,不过咱现在站的位置,也算钟楼层了,在这里天花板上有开孔,可以在下面用踏车配合连杆、远程搅动钟内的击铁,敲响此钟。
多出来的那两丈,就是为了咱现在站的这个各层。敲响之后,即使不经过雾钟定向聚拢声音,也能声闻十里。若是用上聚拢收束声线的雾钟,朝西北方向可以声闻三四十里。”
刘备听了之后,也不困了,腿也不酸了,连忙表示可以再往上爬一点,不在这一层休息了“贤弟早说啊朕还在这层瞎歇着,也没眼福可饱,快,再爬一层”
说着,刘备雷厉风行都没让侍卫搀扶,自己就又爬上去一层。
他们如今的位置,离地面大约五十丈,大钟这种东西过於沉重,加上声音不像光线是直线传播的,也没必要装在最高处。
当初经过诸葛亮的精密计算,发现这个“阻尼器”放在总高的三分之二处时,对于防风减震的效果是最好的,这才折中放在离地这么高的位置。
年初的时候,这个大钟才吊运上来,过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分了三轮抬升。
第一轮是拉到十五丈高的大理石花岗岩砌边的实心基台上。第二轮、第三轮再平移到塔楼外筒和内筒提升。
每次都要用到八个角落的巨轮踏车同时抬升,考虑到钟身重超过两百吨,每个踏车承受的拉力接近了三十吨。踏车再多也不行,因为受力分析连诸葛亮都算不过来、无法保证操作过程中能平衡。
要承受三十吨的拉力,踏车上的绞索用再粗的麻绳也没用,最后只能是用锻造好的钢索绞在一起、不过再掺入一些其他延展性好的材料。而踏车的绞轮和滑轮也都放弃了木质结构,全部用的钢铁。
这些技术也不算什么很先进,就是费时费力费材料,成本昂贵效率低下。欧洲人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都是用这些造大型城堡和教堂的。
俄国人在彼得大帝时期,也造过差不多大的钟,当时也考虑过成熟的起重方案。
一切的努力,才有了刘备此刻瞠目结舌看着的这座巨钟兼“灯塔防抖阻尼器”。
饶是当了多年皇帝,刘备伸手触摸这座巨钟时,手臂依然有些缠斗。触手冰凉,上面还有铸出铭文,着实不简单。
铭文的内容,无非就是从殿兴有福论里面撷取一些,重新整理后润色对仗,大意就是论证为什么汉有天下、始终是得天命眷顾,有终战之德。字都很大,可以少铭一些篇幅。
“这钟有多重能敲一下试试么”摸完之后,刘备若有所思地问。
“用铜一百万汉斤,铸完之后成品多重,没法再称了,就当一百万吧。”李素解说道,随后话锋一转,委婉劝道,
“陛下要观钟,在此观瞻即可,要听鸣钟,那就还请登顶、或者回到刚才那层这层是放钟的,下面那层才是鸣钟士卒操作的。”
刘备愕然“这钟大到放钟和鸣钟还要分两层这是为何”
李素指着钟内的击铁“此钟如此巨大,鸣响的击铁也重逾千钧,嗡鸣回声极为巨大。鸣钟时,必须将四面落地长窗全部卸掉,疏通风势,扩散回音。
高处风太大,人留在此处会有危险。另一方面,钟声也太过洪亮巨大,之前在地面试的时候,震伤了几个鸣钟手,脏腑七窍流血。
所以才特地设计加高了两丈塔身、加了一层给敲钟的人藏身,楼下那层隔音效果比较好,躲在那里用传动机关敲才不会被钟声震伤。”
刘备听了,立刻从谏如流“那还是算了,朕还是先登上塔顶吧,还有二十丈是吧隔了二十丈远后,关上门窗,应该就安全了吧。”
既然要躲,就索性一步到位躲远一点。等刘备登顶了,再吩咐下面的人敲便是。
一行人又攀登了十几分钟,总算来到顶楼。
顶上倒数第二层是灯室,有个巨大的篝火堆或者狼烟堆,旁边还有巨大的金属镜子,组成凹面阵以聚焦反射火光。
灯室再上去,还有一层瞭望层,那才是最顶,显然是供达官显贵观景的。可见这灯塔设计的时候,也是考虑到游览的需求的。
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上不来,这不是钱的问题,只跟社会地位有关。以后说不定至少要官居郡守的人,或者是有列侯爵位的,才能上来看一眼,引为殊荣。
高处的狂风,吹得刘备都有些睁不开眼,须发戟张,却还是忍不住强撑着睁眼贪看景致。
“好,好,好,丞相这灯塔造得好。利国利民,东海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尽收眼底。看着这些海船,俱往此辐集辐散,可谓天下海途枢纽矣。”
刘备没什么文化,说不出什么大词,只是简单粗暴反复强调喊了一会儿好,旁边随行的文武当然也跟着附和。
刘备意犹未尽,拉着李素表态“丞相也是第一次登塔吧今晚可以在塔上下榻歇息么好不容易上来一次,总要作诗留念,不枉此行。”
刘备不是喜欢诗词,他的心态就像是想“发个朋友圈证明自己到此一游了”。
这个时代没有照片可以拍,不写诗没法证明自己的优越啊。
李素倒是很清楚刘备的心态,揣摩着说“陛下,要不臣找人给陛下画像一幅,以志此盛况吧
臣近年来也撷取罗马人的不少画技长处,而且跟阿亮琢磨了一个用平面玻璃隔着看人、在玻璃上先铺上半透的薄纱勾勒图形,远比原先的图画比例精确一些。还用了不会渗散的黏性颜料。”
李素提到的,显然是中世纪才出现的油画了,或者说蛋彩画油画出现之前,有些跟油画技法差不多、但调颜料的材质是蛋清,就叫蛋彩画,总之就是利用了颜料不是水性的,不会渗漏扩散的特性,好好整以暇慢慢地画。
颜料和工具好搞定,但写实派画风在古代难以推广的另一个难点,主要是古人不懂透视原理,传统画无论是东西方,一开始都是散点透视的,没有一个近大远小的聚焦。
这一点也不光是汉人,西方世界一直到后来拜占庭人那些画,也都是没焦点的,平铺的比例,所以要求画得特别像,就有难度。
不过这东西,随着小面积的平板玻璃出现后,其实也好解决。因为不需要画家真懂什么高深的物理原理,只要隔着一块玻璃取景、然后把他真实看到的景物大小关系、完全沿着眼睛视线所见、瞄在玻璃后的纱布上,最后再润色成稿、誊到正规画布上。
这东西也是刚出现不久,其中诸葛亮也贡献了不少,主要是了玻璃。
李素热衷于这项技术,倒不是为了民生或者经济。纯粹也是他觉得自己都老之将至了,想留下一点自己的形象给后人瞻仰。
他不希望自己的样子被后世之人随便美化或者丑化,更不希望后人随便弄点泥塑木雕在那儿膜拜、然后就说这人就是李素。
看看孔子关公诸葛亮这些人,历史上的遭遇,就不难想象,李素到了如今的地位,未来不知道要被人艺术加工多少次呢,还不如留下真容。
所以,促成写实画风和相关技术的出现,真不是为了钱,这东西也不赚钱,只会赔钱。也许达官显贵留下一张非常像的真容,要花费黄金数百两,但对于花得起这价的人而言,是值得的。
刘备也是第一次听说这项还在“实验阶段”的技术,连忙打听了几句,是不是真能画得像,又问最快何时何处能征辟到画匠。
李素也表示最快的话,句章县城、会稽郡公的别府内就有画匠。如果急的话,派一艘快船上岸接人,明天就能到。
刘备不由好气又好笑“在家做的好大事培养出能画得像的匠人,也不跟朕说知”
李素尴尬分说“这不还在摸索,那些画匠画技还未完善,不敢献丑。”
刘备一挥手“传旨,立刻征辟画匠,再有,把这儿好好布置一下。朕累了,不想明天再爬一遍,今晚便在这塔上下榻。”
李素连忙提醒“陛下,高处风大,就算这观景台可以关窗,还是得让人填缝防风。还有,要把龙榻搬上来怕是不易,只能多堆被褥打地铺了。”
刘备无所谓地说“都百丈之高了,一点不接地气,还要什么床榻被褥铺厚够了就这么办还有,画像归画像,作诗还是不能免的差点儿让你躲过了”
刘备想的是万一画匠画的不够好看,不够英明神武帅气,那还是要靠李素写诗留念,让后人牢牢记住他刘备是第一个登塔的皇帝,遍览天下奇观。
然后,刘备还吩咐那几个随驾出巡的皇子,全部下塔到句章港内找行宫下榻,明天再爬一次塔上来请安。只留了几个最亲信的近臣,可以住在稍微下面几层,免去再次登塔的辛苦。
反正随行的皇子,年纪最大的也是196年生人,才22岁,年轻力壮就该好好锻炼锻炼身体,顺便考察一下他们的体质。
刘备安排得明明白白,李素也躲不过,只好搜肠刮肚找了点以赞美高峻雄伟为主的五言诗,来当一把文抄公。
刚好登塔参观花了大半天时间,此刻都已近黄昏,李素先后找了两首,凑凑数把地名改一下,对应日夜之景。
“句章夫如何吴越青未了。匠心夺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危塔高百丈,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素本来想找点儿更有哲理寓意的,但实在是找不到,“更上一层楼”那些他原先好像用过了,也不应景,只能是这么凑数。
无奈刘备的审美也是个奇葩薛蟠体,他也不追求什么哲理寓意,他就听个响,气势磅礴就好。
李素一味堆砌大词,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好,这吴越沿海,还真没什么高山,一眼望去,诸岛皆如芥子。”
刘备凭栏俯瞰,连连叫好。
看完了远处的景致,他又出于好奇,克服恐高,双臂死死抓住窗框,把上身微微往外探出,俯视塔基正下方,想感受一下具体真切的高度。
这种抑制不住的冲动,后世很多人登上摩天楼也会有的,很刺激。
刘备稍稍觉得有些晕眩,立刻又收回身,问道“下面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在那儿列队,似是膜拜舞蹈不像是随驾侍卫吧”
因为都隔了快两百米了,确实不太看得清。
李素闻言也凑到边缘小心翼翼看了一眼,又回忆了一会儿,还问了随行陪同视察的本地官员,才得出了回话
“陛下,这些人是之前臣建议从扶桑内迁的贵戚、来此瞻仰中原天朝上国文物风流。扶桑土人在东海立国时,本有拜日的鬼神习俗。或许是见到了中原宏大气象、如此奇观,故而心悦诚服,顶礼膜拜。”
原来,此刻在下面膜拜的,只是一群贵族巫女,都是李素为了确保汉化统治,逐步掺沙子让这些家伙来大汉“留学”。
其中就有十一年前、公孙康刚刚覆灭时、被杀死的卑弥呼遗女台与,还有统治奈良地区的母系国家国主的女儿、历史上后来的神功皇后。
十一年前,这些巫女都还是小姑娘,现在已经被彻底洗脑汉化,让她们接受熏陶,接受大汉的父系社会统治习俗。
她们在扶桑的时候就喜欢拜太阳,李素在东海荒岛之上、拔地而起建了七十丈高的灯塔,而且顶部烈焰熊熊、还有金属大镜子反光。这些没文化的巫女,就把这当成太阳的图腾膜拜了。
那种对着太阳疯狂跳舞的仪式,据说就是天照发生日食时,把天照重新勾引出来的“天钿女命”之舞。
这些蛮夷,显然已经跟印第安人初次见到“白神”时一样,陷入混乱崇拜了,他们自己原先的原始信仰无法支撑新的见识,正在剧烈崩塌重构。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isowu.com 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