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搜屋 www.BISOWU.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伊凡斯小姐说工作室接到太多的电话, 她回复不完,信件也是。”瑞秋拿着刚刚收到的电报跟伊莎贝拉报告,“如果可以的话, 我们最好提前回美国,她说我们肯定无法想象到那边多有疯狂。”
没有互联网就是不方便, 伊莎贝拉完全无法知道现在美国是什么情况,也无法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更变计划。
其实这也不算是一件坏事,因为眼不见为干净,只要看不见人们对她的评价,她的心情就不会受到影响。
伊莎贝拉在巴黎也忙极了,她接受了几家巴黎媒体的访问,还有跟伍德女士、比利森母女等人见了一面,算是给她们一个交代以及简单的致个歉。
来巴黎看秀的都是她最熟悉的顾客,现在闹出了这么大的一件事, 她们自然想要向她讨个说法。
她们会主动找她说明心底里还是倾向支持她, 不然应该会直接黑名单她,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平常的待人接物做的太好了,因为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抛开伪装,所以她做事一向很谨慎, 不说不应该说的话, 不做不应该做的事, 为人非常谦虚,乃至出事情了她跟客户的关系也不会一下子断掉。
也许从别人的角度来看伊莎贝拉的确有着欺骗顾客感情的嫌疑,但是建立在希莱尔跟她们之间不仅仅是卖家跟买家的关系,肉麻点说更像知已希莱尔知道她们的需要, 并且会按照她们的要求去制作每一件衣服, 制度也是为了加深品牌和顾客的情谊, 增加她们的归属感。
况且她们都压根没有见过“希莱尔”,平时都是伊莎贝拉跟她们接触,她们对这个品牌的感觉和印象全都是由她建立出来的,相比那位素未谋面的设计师,显然是她更有亲切感。
所以对于伊莎贝拉,她们是持有宽容的态度。
只要有合理的原由,那么一切都好说了。
不过伊莎贝拉解释之余并没有透露太多内情,因为那部份的故事得留在发布会上说。
伊莎贝拉本来打算在巴黎多逗留一周,以拓展在这边的人脉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成为社交明星可不是常常都有的事情,这几天她接到数之不清的邀约,有派对、饭局、宴会交换了一堆卡片,法语也有了飞跃的进步,考虑她想要把业务扩充到这边来,多认识一些人总不是坏事。
但是这样的话她回到美国就是两周后的事情了,按照伊凡斯的说法,那边已经乱套了,她不在的话伊凡斯自己大概没办法撑那么久,而且她的热度是会减退的,就像食物一样摆放的久了也会变凉。
伊莎贝拉经过仔细的考虑后还是决定早点回美国,毕竟美国才是她的主要市场。
回到美国的那天,她们回国的消息不知道从哪里泄漏了出去,伊莎贝拉在码头遭到了大批记者的围堵。
“布朗特小姐,当初为什么要掩藏自己的身份呢”
“你以后打算在巴黎发展吗”
“布朗特小姐”
便携式的照相机开始普及,这些举着相机的记者看见伊莎贝拉出现就如同闻到了腥味的猫一样蜂拥而至,把她围个水泄不通。
即便她的品牌非常畅销,伊莎贝拉从未都没有感觉到“我真的有名了”,直到今天。
因为在外界看来,希莱尔是希莱尔,她是她,希莱尔再怎么成功都与她无关,现在却不一样了,自从身份曝光之后希莱尔身上的目光全都转移到她这里来,她头一回用这个身份去面对大众,说没有不习惯肯定是骗人的。
即便她在现代也是一名备受关注的设计师,可是在那个时候时尚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人才济济,大家的注意力被分散,自然不会被关注她一个。
而现在不容气的说,她在国内已经没什么对手了,其中一大原因是所谓的“时尚界”其实才成立了半世纪,国内真正排的上号的设计师寥寥无几,而她又是近年唯一能够冲出国际的人,加上她是女性而且年轻,自带话题度,不然也不至于对她这么关注。
希莱尔的真正身份可是被人们八卦了长达大半年的话题,奈何他本人实在太神秘了,出现都不出现的,丝毫不给他们八卦的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而且“他”的真身还那么劲爆,你说他们能不激动吗
船上的其他旅客纷纷投来诧异的目光,可能是以为伊莎贝拉是什么大明星。
伊莎贝拉一边挑一些无伤大雅的问题回答,一边艰难的向出租车移动,好不容易才挤上车,结果回到公寓又发现事情还没有结束,居然有好几个记者在等她。
虽然知道现在的照相机没有那么厉害,无法拍到屋里的状况,她还是不放心的把所以窗帘都拉上。
她不知道这些人来从哪里得到她的住址,但想来也不是难事,更加确认了想要搬家的心。
一来她需要私隐,二来如今她的身份不再是一名小助理,而是品牌的拥有人,继续住在这种小公寓有失自己的身份。
大概是她回美国的消息传开了,晚上公寓的电话响个不停,鉴于只有一些比较亲密的朋友知道这个号码,伊莎贝拉很好耐性的一个一个接听,但由于现在的电话并没有显示来电人的功能,往往她都是接起才知道打过来的人是谁。
“嘿,成为大明星的感觉怎么样”
话筒传出了盖茨比的声音,因为大半个月没有听过,伊莎贝拉花了几秒钟才认出来。
听到这把声音的伊莎贝拉有种微妙的感觉,在去巴黎之前两人的气氛很好,她感到自己跟盖茨比之间是有张力存在的,然而她去巴黎后把全副注意力都放在发布会上面,连想其他事情的时间都没有,他们又隔着这么一大段距离,没长途电话,没视频通讯,自自然然就淡了。
所以她回来后,他们又好像没了以前那种气氛。
果然还是自己的事业最香。
就算气氛不再,她也视盖茨比为一名朋友,轻笑道“这太夸张了,我只是个设计师。”
“这就是你的神奇之处,职业是设计师却活得像个明星。”盖茨比的语气里透出少许兴奋,他正在为她的成功而高兴,“你知道吗打开报纸就能看见你的消息真的很神奇,让我感觉其实我们也没有这么久没见面。”
如果是以前,也许伊莎贝拉会撩一撩他,说“那你有没有想我”之类的话,而现在她只是附和道“是吗我现在都不太敢打开报纸了。”
盖茨比的口吻认真起来“那我想你已经有心理准备,你的生活将会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说实话,我还没有准备好。”伊莎贝拉给自己倒了一杯水,“我以为自己能轻易接受与众不同的生活,但我原来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坚强。”
在面对那么多的镁光灯时,她曾经冒出了一丝怯懦,并不是因为被这样的大场面吓到了,而是她意识到她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以前的平静。
从今以后,她就是一名公众人物,她的一举一动影响着的不只是她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品牌。
“这需要一点时间。”盖茨比沉吟片刻,他紧张的连呼吸都屏起来,“我最近能见你吗”
“再过一段时间吧,现在不太适合见面。”伊莎贝拉说。
虽然已经预料到没有那么容易就能见到她,但盖茨比的心里还是堵堵的。
他想说点什么,可是又不敢阻碍她的时间。
“那有机会再说吧,晚安。”
“晚安。”
伊莎贝拉回国的消息登上了各大报纸,让先前消停的热度再次烧起来。
时尚游行已经是两周前的事情了,经过了两周的讨论,人们被新的新闻转移了目光,热度冷却一大半,加上她人又在巴黎,人们再怎么八卦也无补于事。
但是先前积累的热度随着她回国而再次爆发,而且她还明确的表示会召开招待会,大家的焦点自然就聚集在这上面。
因为来巴黎之前就决定了要办记者招待会,场地和设施已经准备好了,只差向媒体发出邀请函,而这部份的准备工作就在她回到美国的两天内完成。
在她坐船回国的期间,美国媒体大肆宣扬她在巴黎取得的佳绩,比如转载那边的报道让美国人民看看法国人对她有什么评价,而且还报喜不报忧,自动把保守派人士的批评过滤掉,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西装风的盛行。
其实西装风在巴黎的流行是伊莎贝拉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因为法国目前还买不到希莱尔的衣服,于是巴黎的时髦女士们纷纷穿起了丈夫的西装外套,配搭一条粗腰带以突出腰线,宽松的西装外套加腰带被称为“希莱尔套装”,这个现象还被起名为“希莱尔热浪”。
“她攻陷了我们”小巴黎人报是这样说的。
看见法国人对美国时尚另眼相看,知名时尚评论家和杂志编辑都对希莱尔赞赏有加,让不少美国人都觉得脸上有光,在对方擅长的领域里打败他们其实并没有,只是在美国媒体在过分吹嘘是一件尤其大快人心的事情,而且法国人之前还看不起他们,现在倒是追起美国的潮流来。
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希莱尔的两家时装店每天都人潮如患,供应远追不上需求,大部份的货品严重缺货中,礼服定制的订单也爆了,哪怕你是什么重要人物,想定制一条希莱尔裙子都要等到明年去
美国的女权运动比法国走的更前,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比法国女性高,裤装所获得的批评倒不如在法国多,但是相比法国,美国这边对她的身份的争议明显更激烈。
有人说她是骗子,骗了大家这么久;有人感叹她的年龄,像洛杉矶日报称她为“一个世纪只出一个的天才”;有人为了美国诞生了一位如此出色的女性而兴奋不已;有人认为她过早成名,以后会前途坎坷;有人认为这是一场阴谋,希莱尔不是她而是另有其人
纽约每日新闻还做了一个街头访问,一向些从希莱尔时装店出来的消费者问她们对希莱尔是一名女生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这棒极了,她简直就是女人的典范。”一名三十岁的白领女性回答,“不过我希望她能够一开始就表明身份,而不是隐瞒了这么久。”
另外一名四十岁左右的妇人却表示“我并不在意希莱尔是男的女的,我只是喜欢这个品牌的衣服。”
一名两手空空,看不起并没有购物的年轻女士指“她好像才二十多岁说实话我不能理解她这样隐瞒的原因,她可以干脆藏在幕后不现身,但她却一边跟公众交流,一边伪造出一个男设计师的形象,难道身为女性就这么丢脸吗”
就她隐瞒身份这件事,大家惊讶之余还有点不解的情绪,只要公关做不好,会对品牌的形象构成影响。
但伊莎贝拉不怕。
招待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安抚大众的情绪,塑造出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来。
而论炒作和公关,她是一流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isowu.com 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