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搜屋 www.BISOWU.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于禁作为局外人,得到的关于长安的消息以讹传讹,夸张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但有一点却是准确的,那就是此时的长安的的确确是风雨飘摇,各种流言蜚语和政治鼓动甚嚣尘上。
闾左、酒肆,到处都盛传着皇帝要对董家下手,而且各种说法都是言之凿凿的,说这次河东兵回防就是要血洗董家宅。
皇帝本人肯定是不愿意承认的,他让赵谦作为自己的特使专门去探望董卓,并向董卓传递了皇帝的意思:
“国家大事,任由那些鼠辈造谣,可恨万分,公但养病,朕自当法办此事。”
据说当时赵谦说了这句话的时候,董卓躺在床上讷讷,宛如死人。
而实际上赵谦在回宫后,小皇帝还真的问了一句:
“丞相如何?”
赵谦并不想看到皇帝与董卓在这个关头发生内乱,但作为人臣本分,他还是照实说了:
“丞相面若白纸,恐命不久矣。”
再然后,小皇帝连呼了三个“好”,其意还用再多说吗?
之后,在赵谦探望完了董卓的第二天,朝廷连发数道诏书给益州的李傕和凉州的牛辅。
上谕令此二封疆大吏一并入京看望病重的董卓。
而这一举动似乎更坐实了市井流传的猜测,于是整个长安的形势变得更加热烈了。
一些坐怀观望的公卿之家纷纷出城避祸到了乡郊别墅,不敢在长安这个旋涡风暴中久留。
不过有些人却将这个当成了机会,各家都在都内招募游侠、武士,似乎也想在这大乱中分一杯羹。
于是,长安城内的一些游侠、豪侠,一时间就成了香饽饽,成了很多公卿家的座上宾。
而在小皇帝那边向凉、益两州发诏书的时候,丞相府内的一干僚佐齐齐聚在一起讨论了这件事。
众人讨论到最后,得出了小皇帝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因为这条政策可以说是正切了他们和自己这些丞相府两方的共同需求。
小皇帝为何要让牛辅、李傕二人来朝?不就是为了他们二人交印入京吗?
但别看小皇帝好像是要拔掉丞相身边的羽翼,但实际上丞相府的一帮人也不愿意去反对,为何?
因为他们也在防备着牛、李二人。
随着牛辅、李傕二人官拜一州刺史,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山头、分别为“牛党”和“李党”。
二党虽在董卓一系,但作为地方上最重要的实力派,却并不是什么事都符合董卓一方的利益的。
就如同现在,董卓命不久矣,那无论是想要上位的李儒还是董氏几个子侄,都会犯嘀咕一件事:
“这牛、李二人到底还愿不愿听自己的。”
而现在小皇帝的行为正好可以验证他们心中的怀疑,那就是这两人敢不敢来京。
现在丞相都快要死了,牛、李二人作为被丞相一手提拔起来的,该不该入京看望呢?
再加上,现在泰山军已经攻破潼关了,牛、李二人也应该入长安,听从董氏新的门面的指挥,共同抵抗泰山军。
所以无论是恩义还是现实,都需要牛辅、李傕二人来一趟长安。
那两份诏书发出去后是什么结果呢?
牛辅来了,李傕不来,给了一个理由说是自己的痔疮犯了。
别笑,常常骑马的都知道,一个威武的骑士总是免不了痔疮之苦的。
当然,李傕不来肯定不是这个原因了,真实的原由其实还是他对未来的判断。
李傕在凉州诸将中是为数不多具备政治头脑的军将,他在长安有自己的驿馆,每日都会有大量的书信送入成都。
虽然这个时间有数日的延迟,但并不妨碍李傕勾勒出一个大概的政治局势,现在这个关头入长安,弊大于利。
而李傕不入长安是弊大于利,那牛辅此人入长安,那就是利大于弊了。
牛辅和李傕是不同的,他们不仅身份不同,而且控领的大州也不同,所以同样的问题就有了不同的选择。
实际上,当董卓不豫的消息传入汉阳冀县的时候,牛辅就已经坐不住了,那时候就想回长安。
为什么牛辅要这么即刻回长安?因为只有在董卓的身边,他才有可能分到最丰厚的政治遗产。
尤其是当董卓处罚董旻,关了这个董家门面禁闭,这牛辅就更加急躁了。
没了董旻这个对手,董氏亲党中谁还会是他牛辅的对手?真的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但作为封疆大吏,牛辅却不能擅自离开,不然真就是造反了。
所以,长安的诏书一来,牛辅早就准备好了,留大将王方守汉阳,然后自带着千人左右的精锐骑兵,取渭水北道,直入长安。
其实牛辅这么果断入京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凉州不比益州,是真的穷得一塌糊涂。
打个比方吧,益州可以把门一关自己过日子,而牛辅要是敢这么做,手下人都养不活。
没有长安的凉州,根本不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
当然,凉州地土广阔,要是肯苦耕一番的话,还是能有一番局面的。但奈何经历百年战乱,想要让社会进入一个和平稳定的生产阶段,真不是牛辅能做到的。
如此,牛辅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入京去搏一把大的。
有时候他也羡慕李傕的好运道,要是自己也有好家底,谁还跑去长安去搏命啊。
无论如何,公武两家默契的出招了,而李傕和牛辅也各自做了自己的选择。
大乱前的长安就这样刮起风了。
……
风起于青萍之末。
小皇帝并没有闲着,他还是坚定又自信的布置着棋子,编织一张大网,好将董氏一党一举擒获。
作为一个少年就在动乱中成长的皇帝,刘协有着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政治智慧和隐忍。
此时,作为他外援的河东兵已经抵达霸陵,而段煨也已经驻兵骊山,阻挡着入关的泰山军。
虽然现在的局面比他预想中的要差,但刘协依然认为目前是彻底铲除董氏一党的绝好时机。
并没有人和他说过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刘协是自己天才性地领悟的。
而且就是占据了这么好的优势,小皇帝每一步落子都是那样的谨慎。
他先是在朝廷上发了一条圣旨,大概意思就是丞相的身体因为多年的劳累已经不行了,需要静养,所以此阶段会停止一切公务活动和外朝礼仪。
然后,刘协又令宫中的太医和善药去丞相府会诊,每日都将丞相的身体状况落在文字,传回朝廷。
朝廷的这些人,哪个不是富于政治斗争经验,如何不知道这是小皇帝在断董卓的政治生命。
而政治生命一断,那董卓自己的生命其实也就是开始倒计时了。
再然后,小皇帝又秘密在宫中召见了十余位凉州系的军将,他们都是隶属在北宫的北军系统。
因为是秘密召见,没有人知道这些人和小皇帝说了什么,只知道这些个凉州军将在不同的时间段入宫了,然后又心事重重的出宫。
其实,不论这些人和皇帝谈了什么,丞相府的一干人都不会对这些人信任了,因为在这个节骨眼单独入宫,本身就说明了情况。
也许,这本身也在小皇帝的算计中吧。
反正,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收买,小皇帝觉得在自己掌握了长安大部分的军事力量。
此前京畿的军事力量是先帝建立的西园五十四都,但后面随着董卓入朝,将这些力量重新整合为飞熊军,统一归在自己帐下指挥。
后面,董卓又通过不断将老西园军派到前线的方式,陆续掌控了这股飞熊军力量。
但现在,小皇帝却从飞熊军中挑选了一批精锐武士建成羽林军,作为自己北宫的核心力量。
从大风大浪里过来的小皇帝比谁都明白枪杆子的重要性。
搞定了枪杆子,刘协紧接着就开始了一系列中枢的人事变更。
自董卓废三公,独霸朝政后,朝廷中有分量的官职基本就是九卿和尚书令。
其中尚书令一职又尤为重要,因为按照汉家诏律,一切诏书皆需要由尚书令发出,才为正诏,不然就是为矫诏。
而现在的尚书令是谁呢?正是董系的核心,李儒。
现在刘协要想打通内外朝的联系,那就必须拿下李儒。而李儒又作为董系的核心,直接拿下李儒就相当于对董系决裂开战。
所以问题就僵在这了,但作为小皇帝智囊的赵温却给他提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再增补两个尚书令,将此前一个尚书令变成三个。
而且还特别规定,一份诏书只需要有两个尚书令签字画押,就可以被批准。
如此,小皇帝直接可以绕过李儒,对朝廷的官员任免做出决策。
这被增补的两名尚书令,分别就是董承和伏完,皆是外戚。
小皇帝还有自己的理由。
他说如今外辱在侧,急需在中朝补充晓略军事的人才,作为参赞军事,而董承就是这样的军事人才,有他补充入尚书台,对后面的关中防御战会有裨益。
而提拔伏完的理由更是没毛病了,因为伏完本身就是一个“好”干部。
作为伏氏精学的出色子弟,伏完是典型的经学型官员,提倡圣人之道,以纯孝爱民翁名,本身就在朝野有很大的影响力。
将他补入尚书台,本身就是众望所归的事情。
所以二人的任命无可指责,至于两人都是皇帝的外戚身份,那只能说是个不起眼的误会。
当然,伏完本身也不是个不通权变的人。
当年在杨彪等人发动前殿政变失败,其人和一众正臣都被关押在诏狱。
而时为廷尉的伏完直接上书,说为了防止杨彪等人在审讯过程中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就建议不要审讯了,全部处死。
当时负责朝廷的已经是董卓了,他当然满意这个建议,因为他自己本身在这件事中也不干净,深怕杨彪在过程中说了不该说的。
而小皇帝则是被说服的,因为伏完这事还是挺周到的,因为要是杨彪说了宫闱种种或者先帝种种,肯定是不好的。
到时候这忠还怎么讲,这朝廷颜面还怎么维持?
所以伏完的这条建议很快就被采纳,杨彪也因此速死在诏寺之中,后来连葬到哪里都没人能说清楚。
也是因为这件事,伏完入了董卓的眼,让他的女儿入宫做了小皇帝的皇后。
此时病入膏肓的董卓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当年自己随手一笔,就会给自己挖出这么大的坑。
到现在,小皇帝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朝廷上下已经没有人有幻觉了,都知道那条市井喧嚣的谣言是真的,皇帝真的要对董系的人下手了。
此时的刘协,在决策圈有赵温、在拟诏圈有董承、伏完,在执行上有沮儁等武人,还有倒戈的凉州系武人,可以说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小集团了。
如是,除董行动次第展开。
而在行动之前,刘协发起了一场大辩论。
这一次在朝廷上,皇帝问众人如何评价“伊霍之事”。
在政治上,所谓的伊霍之事是有双重理解的。
往好的方面说,那就是伊霍之事符合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对社稷之忠是大忠,对君主之忠是小忠,大臣在两者不可得兼之时能识大体。
而伊霍就是这样大忠之人。
而同样的事情,往坏的方面讲,就是将皇帝玩弄在鼓掌中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此时,刘协就是用这个办法去测试朝臣们对除董一事的态度,是看拥护的人多,还是反对的人多。
这种以小见大,正是政治家玩弄政治信号的典型手段,从这方面看,小皇帝果然不愧是权术高手。
本来这事到这个程度,这测试也就是走个过场了,在场这些消息灵通的朝臣自然不会在这个关头犯什么傻。
但偏偏从人群中走出一人,对着小皇帝就是一顿磕头,声泪俱下:
“伊霍再如何,也是商臣、汉臣,恪守的也是为臣之道。试问,昔日伊霍在世,看见泰山贼入关,焉不是忠臣名将?陛下,万万不可冒此大险,一旦招起大变,社稷难存啊。”
刘协的脸色非常难看,因为跳出来反对他的就是赵谦。
这个泥古不化的老头,怎么还在挡着道呢?
真当他这个皇帝不敢杀一二青绶为大事祭旗吗?
如是,刘协看着磕头的赵谦,露出了危险的表情。
……
此时,在皇帝召开尹霍故事的辩论会时,董家人已经在行动了。
来自边地的武人们短于权术,在之前的朝政争夺中大大输给了皇帝,但这些人却有着自己的行为逻辑。
那就是少给乃公扯什么权术,凉州汉子操刀上去就是干!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isowu.com 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