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 其他小说 > 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 > 22. 准备升官(五) 相逢一笑泯恩仇……

22. 准备升官(五) 相逢一笑泯恩仇……

聪明人一秒记住 笔搜屋 www.bisowu.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bisowu.com

    一秒记住【笔搜屋 www.BISOWU.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王安石的文章不像苏轼那么洋洋洒洒,苏轼写文作词善用比喻,大部分时候是用高超的文采征服你,但王安石的文章更注重逻辑和说理,常常能将一个道理说的无懈可击。

    这封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就是这么一个特征,王安石开篇夸宋仁宗,说官家您很不错,又仁慈又能够任用贤才,但是为什么百姓还是穷困不堪,朝廷财政困难、民间起义不断呢归根究底,还是祖宗留下的那一套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形势了,我们现在必须变革,否则有一天敌人的铁蹄恐怕会踏破大宋的山河,到那时候,哀鸿遍野,后悔就晚了

    丐帮帮主神预言啊靖康之难可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yeah仁宗应该是没听进去吧,否则王安石也不用等到神宗朝再施行变法。

    天幕外的宋仁宗后背虚汗不止,他确实没听进去,不仅没听进去,当时读完这篇文章甚至觉得这个叫王介甫的想法有些惊世骇俗,改弦更张、大变祖宗之法,这是会引起朝野动荡的啊

    在天幕的洗礼下,苏家父子三人倒是比较淡定,他们已经大概看清了,这女神仙明显是欣赏王安石的主张的,至于为什么欣赏,一定是因为她知晓后世之事,看事情要比他们更高一层。想到此处苏家父子三个忍不住一起叹气每个人被困于自己的历史里,都犹如笼中困兽,谁也不能真正超脱啊

    尽管王安石说的苦口婆心,文章里面也是一针见血,但宋仁宗经历了范仲淹改革的失败,且人近晚年心老体衰,再加上连个儿子都没有,注意力早就不在这上面了。宋仁宗一死,养子宋英宗在位四年也死了,于是政权便落到了年轻的神宗头上。

    主播此处就不得感慨一句,赵家的人一个个可真不是长寿之相啊,在位的皇帝要么英年早逝要么英年早疯,不少研究历史的都质疑过他们家是不是基因里面有问题,因为不仅皇帝死的早,宫里面的小皇子也是很难长大成人。

    喵呜啧,我要脑补一些宫斗大戏了

    丐帮帮主那个著名的故事“狸猫换太子”主人公不就是宋仁宗嘛,细思极恐

    此刻,不仅是赵家皇室里的王子王孙慌了神,就连禁内的妃嫔太后们也心虚不已。这神仙恁缺德,这等皇家辛密怎的也往外说

    宋仁宗赵祯已经是心如死灰,他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总还能留个血脉的,后宫现在也有妃嫔怀孕,他还暗中期待这个孩子会是个龙子,没想到啊,皇位真的要让给宗室里的子侄了

    欧阳修、韩琦等一干辅政大臣想的倒比宋仁宗长远,天幕既然已经透露出了未来天子非当今圣上亲生,那范围一下子就缩小许多,只是那新皇帝只在位四年,为了社稷安定,他们要不要事先另做打算

    另一时空下,赵匡胤看得眉头紧锁头痛不已这天幕再看下去能把他活活气死弟弟赵光义夺了儿子的皇位不说,后代身体还一个接一个出毛病废物那么多嫔妃供你们挑选,连个健康的后代都生不出来

    宋神宗是一位年轻有抱负的君主,他亲政以后看到了宋朝的烂摊子,想要改变诸多弊端,便到处寻求想要变法的臣子。结果他悲催地发现,朝中所有人都想着得过且过,就连以前跟着范仲淹改革的人,现在都是一副求稳保平安的态度。

    这个时候,神宗遇到了王安石,读过王安石的上书,这位年轻的皇帝拍案叫绝,对着身边人直叹“王安石简直就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能够得到一位全心全力支持自己的君主,王安石也是感激不已,于是熙宁二年,已经四十八岁的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开始全权负责变法。

    听到此处,王家院子里一片沉默。

    王安石的长子王雱年少聪慧,平日里和父亲探讨时事也总是畅所欲言,此刻见众人都不做声,便自己开口“父亲,历来变法者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活着时要遭受众人围攻,吴起商鞅之徒下场更是惨烈,即便如此,您依旧要主持这场变法吗”

    此时的王安石虽然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京官,但他想了想,觉得自己能够回答儿子这个问题“为父既然选择变法,便是将生死功名全部抛之身外,唯一所求也只是变法有成,如此,你可担心自己受牵连”

    王雱笑笑,目光澄澈“自然不会,不仅不担心自己受牵连,还很骄傲,我是您的儿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登飞来峰,已经将王安石当初的政治理想阐述得一清二楚,他的选择和眼界,不会受到浮云遮蔽,因为他站在最高处,看到的也是那些反对者看不到的风景。

    123啧,王安石的诗有一种诗火但不记得作者的蜜汁观感

    花弄影真的是这样,你能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他写的

    喵呜还有那首“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震惊,原来我会背这么多老王的诗

    看到评论区的发言,明意笑笑还有那个著名的寓言故事“伤仲永”也是出自王安石笔下,不记得他的文学作品,有可能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才华掩盖了其他方面的才能。况且王安石当上参知政事以后,大力改革科举,反对以诗赋选拔人才,他认为真正能为国家做事的人应该在年轻时多了解社会多处理实事,而非将时间浪费在吟诗作赋上面。所以王安石应该也不在乎后人怎么评价他的文采。

    眉州,苏家父子三人点点头,这个主张有道理,虽然他们自诩文采不错,但事关国家用人,自然还是要选用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治国不是靠写诗就能成的,这波赞同王介甫

    王安石变法的诸多政策里,被抨击的最猛烈的就是“青苗法”。简而言之,这个办法就是把国家变成一个银行,每年春天借钱给种不起地没粮食吃的老百姓,等到秋天丰收以后又从老百姓那里收回两分利息。这个办法王安石自己在地方上当县令的时候实验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于是他就想把这个政策推行到全国。

    此政策一处,满朝哗然。当时抨击王安石的唾沫星子估计能把他淹没了,有人说他赚老百姓的钱不要脸,有人说他改老祖宗政策是要下地狱的,也有人说这是盘剥百姓为他自己敛财。

    不只是明意嘴里的那帮大臣开始跳脚,天幕外宋仁宗身边的一干臣子也忍不住发出了议论,这,朝廷放贷给老百姓,古今未有啊

    像是没有听见明意说那些朝臣怎么骂自己的,王安石转过身子冲儿子解释道“他们这些人没有骂到点子上,为什么要给老百姓放贷,因为地方上豪强都是在以高利贷的方式盘剥百姓,国家把放贷的权力拿到自己手里,相当于是不给那些豪强压迫百姓的机会。二分利息是百姓可以还得起的,但那些富户的债老百姓却一年又一年还不完,国家拿两分利使得财政缓解,百姓生存也有了保障,何乐不为”

    虽然现在的自己还未主持新政,但王安石却能一眼看出重点所在。

    王雱默默点头记下了,骂人要骂到关键上,否则父亲一律当没听见

    王安石想用这个法子抑制地主兼并,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北宋优待文臣,那些压迫百姓的豪强地主,大部分都是文官,动了文官的利益,他怎么可能不被骂再加上王安石和宋神宗都犯了一个错,那就是操之过急。

    王安石自己在地方上实行青苗法,前提是他自己是个品行有保证的好县令,可当他把这个法子推广到全国,守旧派君子不与他合作,他就只能任用一些投机取巧追名逐利的小人,小人借着新政的名义强迫百姓贷款,过度征收利息,于是好好的法子反而沦为了迫害百姓的工具。

    青年苏轼听到此处气得拍膝“可惜啊都怪那些保守的文人,为什么不和他合作”

    弟弟和父亲一齐看傻子一样看向他“对啊,为什么”

    苏轼当年在杭州当判官时就看到了青苗法的弊端,老百姓因为交不起利息要被判决入狱,而年轻的苏轼必须亲手写下判决结果,每一次落笔对他来说都是煎熬,王安石的出发点是好的,而苏轼看到的是具体的执行,一个一意孤行意志坚定,一个选择和守旧党站在一起,新法设立,二人自然不可能一致。

    刚刚说话的苏轼闭上了嘴

    但是王安石的变法就真的那么坏吗倒也未必。王安石裁减财政开支、裁减军费取得了大成效,国家财政收入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据资料统计,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也就是说,积贫这一状况是有了一定的改善的。

    天幕外的宋仁宗听呆了够花二十年,那是什么概念啊他在位这么多年,财政从来都是入不敷出的

    王安石新法大兴水利,限制地主盘剥,部分地方的老百姓是受到了好处的。但是关键是,老百姓不会写文章赞美他啊,能够玩弄笔墨的终究是那些利益受损的文人,他们在宋神宗身边吵吵嚷嚷,宋神宗就去问文彦博“百姓获益,难道不是好事吗”

    文彦博怎么说的“官家您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和百姓”

    远在眉州的苏洵气得也想摔杯子,可低头一看,这个茶杯是自己专门托人从江南选的,还是忍了忍骂道“说的这叫什么话读的书都喂狗了”

    军事上王安石推行强兵之法,使得北宋军队战斗力有了明显提升,成果当然也很明显,熙宁六年,王安石指挥王韶收复河、洮、岷等五个州,受抚羌族三十万帐,总计扩地两千,这放在整个宋朝都是很难取得的成绩。

    北宋朝臣震惊了这这这,他们从来只有被按着打的份,竟然还能收回失地吗

    但也有唱反调的“逞这般能耐有什么用,一打仗受苦的岂不是边关的百姓,不打仗才是最好的出路”

    天幕对人不是没有影响的,一些原本意见不同平时不敢说话的臣子此时腰杆子硬气起来了“按照您的说法,我们别练兵了,等西夏打过来大家一起去投降,国亡了也不用自责,都是为了百姓”

    朝堂上又吵起来了,虽然他们平时也爱吵,但一向好脾气的宋仁宗今天格外烦,难得出言制止了他们“吵什么吵有本事在这里吵架,怎么没见你们像王介甫一样指挥人去拿回两千里失地”

    底下集体闭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新法有弊端,也有不小的成效,司马光苏轼等人抓住弊端大肆抨击时还未见到成效,等见到成效时苏轼已经在黄州挖野菜了。

    123噗哈哈哈,这么一看,老苏你多少有点活该

    梅子酒怎么说呢,如果王安石当初不那么固执己见,能够听一听欧阳修、苏轼的意见,大家一起合作办事,也未必不能有个好结果。

    喵呜楼上,苏轼选择站在了守旧派,司马光是地主阶级出身的,王安石要削减的就是地主的利益,利益不同,从根本上他们就不可能合作

    眼看评论区要吵起来,明意及时出声这事儿怎么说呢,论政治才华,苏轼苏辙肯定是不如王安石看得远的,但也不代表他们就不是为国家着想的好官。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要求古人,毕竟王安石很多政策在现在看来都很超前,在当时的环境下实行就势必面临着走样和阻挠。且王安石变法的本质是为了富国,王安石推崇法家,在某些政策上追求极端,苏轼推崇儒家,更提倡温和之道,苏轼看到了对百姓的伤害,王安石看到了国家长远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非得争个对错。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写过一篇与腾达道书,里面就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称自己年轻的时候少年意气,激烈反对新法,现在看来朝堂上缺的就是王安石这样锐意进取的人才,如今悔不当初,就算不加入也至少不应该再反对变法了。

    眉州,青年苏轼略感脸热,但更多的还是欣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离开黄州路过金陵,苏轼受邀去看望已经被二次罢相的王安石,那个时候的王安石已经变成了一个略带温和的小老头,也表示自己当年不应该过分固执,而应当寻求朝中君子的合作。二人把酒言欢,王安石三番五次劝苏轼留下来别走了,因为他一个人在金陵养老还挺闷的,就缺苏轼这种没心没肺整天乐呵的人

    123啧,苏王hay endg,只有司马光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喵呜君实表示很屑,还不如回家砸缸

    天幕外的王安石因为这番话陷入沉思,他是个倔牛他承认,但是自己真的做错了吗,天幕降下以后,像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君子会愿意加入到变法里面来吗

    与此同时,欧阳修和司马光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即便有天幕解说未来,他们依旧感觉王介甫的主张惊世骇俗,未来如何取舍,这实在需要当面和王介甫长谈。

    其实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历史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可能也存在着性格上的瑕疵。儒家提倡固守传统,王安石当年锐意求变,历代反对者在史书上对其大批特批时,应当也未想到有朝一日后世之人会为他正名。不过王安石也是幸运的,宋神宗不是一个轻易被人言左右志向的人,即便迫于舆论压力将王安石罢相,新法依旧在王安石罢相后施行了数十年。

    我们中学时应当还学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其中有一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种毅然决然追求志向的风采哪怕放在今日依旧令人动容。

    讲到此处,明意终于归于正题按照我们先前的讲述,中年苏轼这个时候已经离开黄州到达金陵,下一步估计就要升官了。这个时候的王安石也不再批评苏轼不靠谱,而是在读完他的诗文后长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123懂了,君子之交,生气的时候互相骂,冷静下来拼命夸

    奥特伯爵王安石夸得很对诶,确实过了几百年也就出了一个苏东坡

    喵呜对啊,宋朝也就出了一个王安石。

    天幕上,缺席了良久的投影再次出现,逼真的让人身临其境。

    画面中的苏轼站在船头,小船悠悠靠岸,他看清了岸边的人。

    岸上的不是别人,正是骑着毛驴来接他的王安石。

    江南风细,杨柳垂地,轻舟缓缓停下。一路舟车劳苦的苏轼和衰病缠身的王安石相视而笑,这一次,抛开了曾经激烈的争执,只余故友重逢的喜悦。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参考

    1王安石传梁启超

    2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苏轼介甫,拜拜了,我要升官了跨起小包袱昂扬迈步,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isowu.com 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