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 其他小说 > 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 > 25. 扶摇直上(三) “你多被贬几次就知道……

25. 扶摇直上(三) “你多被贬几次就知道……

聪明人一秒记住 笔搜屋 www.bisowu.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bisowu.com

    一秒记住【笔搜屋 www.BISOWU.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上次我们说到苏轼写折子请求外放, 已经做好准备不去上朝了,整日里躺家里睡大觉,可没想到高太后并不答应他, 直接把他叫到了皇宫,开始打感情牌。

    天幕上,铜制金兽香炉内燃着只有宫廷才能用的上的荔枝香, 丝丝缕缕的烟雾从香炉上的小孔飘出,又在大殿内散去,无影无踪。

    苏轼来到殿中行礼,见到偌大的宫殿内只有太后和小皇帝二人, 其余大臣下人一概回避,不由得内心纳罕, 太后她老人家这是要跟自己说什么泼天的机密,竟然连伺候的近侍也不曾留。

    “苏学士免礼。”

    主座上雍容华贵的女子首先开口, 小皇帝哲宗也学着祖母的样子给苏轼赐座。

    娘娘和官家这么客气自己最近也没写啥过分的文章啊至于发发牢骚和同僚开开玩笑,这也能被叫来单独谈话

    “苏学士, 你请求外任的折子老身看过了, 学士性子耿直, 在朝中想必受了不少委屈, 但无论旁人怎么说, 老身和官家都是相信学士的为人的。”

    苏轼感动道“臣叩谢太后娘娘和官家, 既然娘娘也知道这朝中对臣的忌惮, 不妨选一处偏远的州郡将臣派了出去”

    高太后但笑不语,也不去接苏轼的话头,顿了顿反问道“苏学士可知当初将你从黄州召回,又不顾群臣阻挠一路提拔,这是谁的旨意”

    苏轼愣住这还能是谁的旨意难不成您老人家梦里受神仙托梦要将我高升

    “重新起用学士, 既不是老身的意思,也不是官家的意思,这一切,都是先帝临终时的托付。当年乌台诗案先帝身不由己将学士下狱,而后又将你们苏家兄弟俩贬到穷苦的地方上任职,为此先帝不知道感叹了多少次屈才。学士在黄州写的文章,先帝每隔一段时日总要派人特意抄来品读,让苏家兄弟才尽其用为国尽忠,是先帝死前未能完成的遗憾,苏学士听完这些,还想着要退避地方明哲保身吗”

    苏轼心中大动,古往今来,没有什么比君主的知遇之恩更让一个忠臣感到热血沸腾了。收拾好情绪,郑重地行了一礼后,苏轼回道“臣此后定当忘却私利,尽职尽忠”

    走出皇宫禁内,想到太后方才屈尊讲的一席话,苏轼仍旧感到眼热。他是个感性的人,当年在狱中想到吾命休矣落过泪,出狱后看到弟弟写的那篇为兄轼下狱上书老泪纵横过,经历了黄州的一番磨炼,已经很少有让他眼热的事情了。可想到先帝临终前对他的牵挂赏识,苏轼还是触动颇深。

    一介文臣,无所回报,他只能多为朝廷揭发几个小人、多指出一些时弊来回报官家的信任了

    于是朝臣们第二日上朝,便看见已经有大半个月没露过面的苏学士身着绯袍、腰间挂着御赐的金绶玉佩,脚登花纹皂靴,昂首阔步地从他们面前走了过去。

    朝臣们纳闷,这位主子不是祈求外放吗,这是又改主意了

    123老苏这身帅嘞有模有样的

    喵呜宋朝低品阶的官员都是穿绿袍子,五品以上大官穿这种绯红色官服,你看这么站一排,果真有文人风骨的味儿了

    天幕外的普通老百姓一齐开了眼,这就是天子近臣的风度啊,这气派的模样着实令人羡慕,不行,他们这就回家勒紧裤腰带供儿子读书,以后科举出人头地,可不就也是这般金尊玉贵的人物

    天幕上的苏轼才不会和金尊玉贵这个词不搭边,他都想好了,他这次回到朝堂就是来尽职尽责检举小人的。什么腌臜不平的勾当,他绝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陈大人,朝廷派去救济灾民的粮款为何迟迟不到,这其中是不是有你在作梗”

    “周大人,你侄子借你的名义侵占百姓良田二百亩,这事你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程颢老顽固,你别拿你那一套刻板的义理去霍霍官家行不人得变通,你写字是不是都不拐弯”

    明意在天幕外补充道此处的程颢就是成语“程门立雪”中的主人公之一,他和哥哥程颐一起推崇理学,和朱熹的理论一起组成了“程朱理学”,不过主播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来看,他们那套“三纲五常”着实害人不浅,像什么推崇寡妇立贞节牌坊、给女性强调七出之罪、裹小脚也是这个时候逐渐流行的。明意越说越愤愤不平,唐代时期妇女地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可经过程朱理学一洗礼,女性的地位彻底被打入了谷底。

    123拳头硬了,这群文臣们对外一味求和,对内却想方设法压迫女性,要不要脸

    柳苗大家记不记得那首诗经里面的氓,“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本来是反映女性觉醒的,朱熹批判说这是被人抛弃了抒发自己的羞愧悔恨,好大的脸

    北宋,天幕外看热闹的男人们没什么大反应,但听闻此言的女人们却齐齐变了脸。祸害女性她们的日子已经够不容易了还要来霍霍这程家兄弟是不是有点缺德

    对啊,想当初唐朝的女子也是可以骑马游街、休夫再嫁的,怎么到了本朝,她们活的这么窝囊

    乡野村妇没有城里人那么讲究,直接坡口骂出了声“呸老娘活的好好的,哪需要你一个只会写酸诗的文人来定规矩管他什么姓程的姓王的,统统起开”

    同样在看天幕的王安石对明意的批判很是赞同,在他看来,女性和男人一样都是重要的劳动力,男人们可以种地行商,女人们也可以纺纱制绢,江浙一代的丝绢产量丰厚向来是离不开女子们的辛勤忙碌的,若是推行法家思想,严格规定一夫一妻制,无论对于生产力和人口增长都是莫大的好处而且他早就看不惯同僚们三妻四妾左拥右抱的丑态了,一个个沉湎酒色,跟毫无戒律的畜生有什么差别

    天幕外还在争执不休,天幕上,参苏轼的折子已经快能把他淹没了。

    抱着无我的心态尽忠履职的苏轼简直像个火力全开的机关木仓,对着他看不过去的蝇营狗苟之事一顿扫射,被他这么逮着薅了一个月的官员们集体爆发了,闹到太后面前请求把苏轼罢免了。

    “娘娘,您让苏轼歇一歇换他弟弟来也行啊,小苏为人虽然也刚直,但他不会把大臣们骂的这么难听”

    “官家,苏轼此人自负傲慢,眼睛长在头顶上,就是因为自视甚高才会觉得我们处处有错,为了朝局稳当,您应当把他调离京城”

    这一次,即便苏轼自己不请求外任,高太后也不得不为了安抚众臣把他从朝堂上暂时挪开了。

    高太后想了个好办法,把苏轼调去给皇帝当老师,同时也请了苏辙兼任帝师,于是苏轼暂时不需要去朝堂之上激情开麦,针对苏家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

    对于去给皇帝当老师这件事,苏轼别提有多高兴了。一方面他也是个俗人,想到自己和弟弟同为帝师,这是几百年来都未曾有过的荣誉啊,要不是老父亲的墓碑远在眉州,他高低得去烧烧纸感谢父亲这么会生另一方面是他早就看不惯程颢那个老古董对官家的教育方式了,官家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子,你得培养他读书的兴趣啊

    给皇帝当老师的第一天,天还未亮,苏轼就收拾好教学要用的书籍,兴冲冲地往皇宫的方向赶。

    摊开笔墨,丢开那些大部头的儒家经义,苏轼看向坐在面前的小皇帝,笑眯眯地开口“官家,您今天想听什么故事呀”

    刚刚被下人们从被窝里捞出来,还在打瞌睡的哲宗一下子醒了神“故事还有这种选项”

    苏轼点头“上至尧舜,下至隋唐五代,只要官家想听,臣都能给你讲。”

    天幕上一派师生和睦、君臣融洽的图景,明意的声音响起;论理来说,苏轼的几个孩子是没他和苏辙出彩的,不过苏轼的教育方式也挺有意思,无论他的儿子们写出什么诗,他都拍手叫好。当年长子苏迈二十二岁考中进士,无奈却只能去做个地方县令,苏轼也是拍着儿子肩膀鼓励道你能把县令做好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天幕外的青年苏轼看了眼牙都没长齐,口水都还得别人擦的儿子,惊讶道“这小子二十二就能中进士,果然遗传了我”

    身后的王夫人轻哼了声,苏轼不禁又想起天幕说他英年丧妻的事,心中一痛,连忙给自己找补“也不一定,你看我就是像母亲多一点,迈儿还是像娘”

    苏洵

    苏轼这次当帝师,其实也没当多久,假如我们把北宋朝廷比做如今的娱乐圈粉丝大战的话,这些洛派、朔派、蜀派就相当于存在竞争关系的各大家,僧多粥少,资源就那些,你苏家一下子出两个顶流,其他对家是不是得放些子虚乌有的黑料拉踩一下此处只是比喻,没有不尊重哪位艺人的意思。

    天幕外唯一懂得如何通天的沈括动了动小手指。

    沈括粉丝大战是什么意思娱乐圈是什么圈juan

    六六六楼上是在玩什么sy吗勾栏听曲,宴会百戏,艺人争赏钱,众人慕红颜,懂

    喵呜不愧是六兄,果然文化人

    天幕外的朝臣百姓陷入了沉思,他们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们对于这天幕一直是慎之又慎的,宋仁宗也嘱咐沈括轻易不要惊扰神仙,不然万一神仙被冒犯收回天幕怎么办只是今日实在好奇这娱乐圈,现在看来,神仙们的娱乐生活还挺丰富

    根据主播多年钻研古装剧的经验,苏家兄弟二人此刻在高太后眼里就像两枚棋子,现在的朝堂上整日乌烟瘴气,朔派总想着沿袭司马光生前的政策,洛派恨不得把程家兄弟供起来当神仙,蜀派到处夸眉州有二苏,高太后深知苏家兄弟俩人品,只有重用苏家,才能打压其他势力的气焰。

    远在眉州看天幕的两枚棋子本棋分析的妙啊谁说女子不能干政,无论是高太后还是这天目上的女神仙看样子都十分懂朝堂的手段,至于自己,棋子就棋子吧,人生如弈棋,众生皆是棋子

    在京城当了三年官,苏轼早就待不下去了,在他的努力请求和敌人们的努力攻击下,高太后终于松口,允许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知任杭州。杭州是个什么地方呢,那是苏轼曾经任职过的快乐老家啊,想当初乌台诗案,杭州百姓专门烧香拜佛为苏轼祈福,一想到杭州的山水和百姓,苏轼打心眼里觉得亲切。

    123杭州,嘿嘿,南宋都城临安,老苏先走一步。

    不止是宋仁宗在龙椅上坐不稳了,此刻不同时空,所有看到天幕的人都不禁要问一句为什么宋朝的都城会从繁华的开封府搬到那遥远的杭州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东方鬼故事往往以其神秘莫测、无影无形的特点吓唬人。此刻生活在北宋的每一个人都心神惴惴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让王师放弃安居多年的汴京毕竟在他们眼里,江南地区这些年虽然有所发展,但大部分区域还是一派荒芜,比起北方那可是差得远的。

    沈括为什么南宋要把都城改在临安

    123楼上此言差矣,什么叫改在临安,那是被金人打得蹿到临安了哈哈哈

    此言一出,北宋的一干臣子们先是瞠目结舌,什么金人他们的敌人不是契丹和西夏吗,哪里跑出来个金人继而心急如焚,急忙催沈括问一下具体的缘由。

    奈何明意的话头并不在这上面,直接无视了评论区沈括的一系列发问,继续道北宋亡国那些气人的破事儿咱们随后再唠哈,咱今天先说老苏他去杭州做官的经历。

    喵呜主播错了,应当是老苏去杭州旅游的经历。

    没想到明意却摇了摇头;并没有,或许苏轼去之前确实想过杭州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但他刚一到任杭州就发生了严重的旱灾。

    天幕上,风尘仆仆的苏大人刚刚抵达杭州府,还未来得及到官宅歇歇脚,便被沿途衣不蔽体、跪地乞讨的百姓吸引了注意力。

    本地的官吏们听说了苏氏兄弟俩在朝中鼎盛的风头,纷纷赶来接这位新任的长官,此刻见到了人,当即恭维道“久闻苏学士盛名,今日远道而来,想必一路舟车劳顿,我等已经备了上好的热茶温酒,还请苏学士赏个脸。”

    苏轼循声看过去,说话的是一个面容白净的年轻官员,脸上堆满了笑,谄媚之色不加掩饰。

    苏轼看向他,讥讽道“旱灾严重,流民当道,百姓都吃不起饭了,你倒是吃的不瘦”

    被责问的官员下意识膝盖一软跪了下来“苏大人,这这不关小的的事情啊,此次旱情小的们已经上报了,但上一级押着不往京中报,小的们也没什么办法啊”

    苏轼皱眉,他多少听说过,自来这种灾情都被视为是上天降下的警告,为了不触京中的霉头,许多灾情都是压下不上报的。

    调转马头,苏轼干脆一路往城郊的方向走。

    他早年在杭州待过几年,对于这里的风土十分熟悉。只是这一路走过去,只看到破败的屋宇和面如菜色的饥民。

    “让各大粮仓下调米价,按灾前的价格出售给百姓,另外在城中城外设置粥棚施粥,不够的钱先去我府里拿银子补上。”

    将一系列措施安排下去,苏轼开始思索法子,自己那点钱用来救济百姓是远远不够的,这事情还得朝廷出手。上级押着灾情不报,他在朝中有门路啊。

    这般计划着,苏轼急忙打马回到府衙,提笔给朝中的元老文彦博、吕公,还有弟弟苏辙分别写了一封信杭州一代旱灾严重,百姓受难、惨不忍睹,还望速速派粮前来救济,平抑米价

    说完又怕自己这信引不起重视,又在末尾补了句你等在京城吃肉喝酒的时候就多想想,杭州百姓粥都喝不起,横尸遍野

    123得,这几位收到信的官员短时间之内没办法安心吃饭了

    写完信的苏轼仍然不放心,按照他的经验,大灾之后一般都会有疫病流行,想了想,苏轼又急忙吩咐人去纷发药剂“熏艾草,服用汤剂,把药材加到粥里,能事半功倍。”

    苏轼这些年研究养生之道,万万没想到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夜半时分,灯影幢幢,天幕上的苏大人已经五十多岁了,顶着越发昏花的老眼在灯下安排救灾事宜,却前所未有的感到内心宁静。

    “这可比留在京城被那群宵小追着骂舒坦多了”苏轼长叹一声,伸了个懒腰,又重新埋首在案牍中。

    杭州遇灾,因为苏轼一系列操作及时,活下来的百姓比别的地区多了大半,老百姓一边喝着碗里的热粥,一边以最质朴的方言感叹这位刚来的苏大人爱民如子。

    子不子的苏轼不知道,他只是单纯看不得别人受苦受冤,此刻听闻灾情得到了缓解,他终于能放松心神,一头栽在榻上发出幸福的鼾声。

    天幕外的宋仁宗颇受震动,一方面是因为他通过天幕亲眼看到了那些流离失所的饥民,另一方面是被苏轼纯粹又爱民的作为感动到了。所以他该用什么办法,才能保护这样的臣子不被小人打击到呢

    同样有这类想法的是苏轼的老师欧阳修,过去他一直坚信要人尽其才就必须把这些贤臣聚拢到汴京,可现在看来,对于像苏轼这种赤字之心的人,你让他身居高位反而是害他,不如就把他放到州郡,反而能造福一方百姓。

    苏轼在杭州除了救灾,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开凿西湖,想不到吧,你们今天挤着去看的西湖有苏轼的手笔说到此处,明意忍不住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主播觉得苏轼多少有点建筑师天赋在身上的,当年在黄州自己修雪堂,到了京城帮别人改造院子,在杭州亲自设计水利,放今天多少也算个六边形战士

    杭州临海,学过地理的同学都知道海水呢它有那个倒灌的现象。来随机抽一名同学为主播解答一下为什么会有海水倒灌。

    沈括因为河流水位有枯有丰,雨季水盛则江流入海,枯水季水浅则海水侵入河流,河流变咸苦,百姓难以饮用。

    如此简单的常识还用得着抽问沈括虽是不解,但还是下意识提交了自己的答案。

    正确杭州的老百姓当时便苦于缺乏淡水,饮用和灌溉都十分不方便,苏轼汲取前代的经验重新疏通了西湖旁侧的两条河,使得潮水和西湖的水分开,这样不仅百姓的用水有了保障,水面上还能行船运货,交通也为之畅达。

    天幕上,苏轼穿着粗布麻衣,裤腿高高挽起,就这么踩着泥泞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在施工现场。

    参与建筑的百姓们都有些意外,这苏大人放着官府的锦榻不睡,天天来和他们凑一起同吃同住,他图啥

    苏轼自己是来参悟人生哲理的,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来杭州任职,胸中满满的不平,当时觉得自己一腔才华抱负却不能去京中施展,那时候的他也负责水利工程,一边像今日这样来回奔忙一边写诗发牢骚,活脱脱一个落寞文人。可今日再来,脚踩污泥,他却欣然乐在其中,胸中再无半点不平之意

    西湖水利竣工后,苏轼又命人修了一条长堤用来通行排水,人称“苏公堤”,此外,老苏特别懂循环经济,安排人在西湖种,每年卖菱角换来的钱就充当西湖清淤的经费。当然,以老苏不俗的审美,西湖边的垂柳、三潭印月、也都成为了别致的美景。

    天幕外的王弗看了看尚且年轻的丈夫,开口道“夫君,要不你以后还是别去汴京做官了。”

    苏辙也附和道“是嘞,哥你觉不觉得,你只要离开京城,就会浑身流露出应有的智慧”

    西湖景成,苏轼俨然把这里视作了第二故乡,凡有空便来逛悠。

    晴日里,阳光洒落湖面泛着粼粼波光,犹如宝石藏于湖中;而到了雨日,云雾缭绕,远山若隐若现,泛舟西湖又能生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错觉。

    苏轼提笔,记下了这种奇妙的感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3好气哟,怎么会有人随手一写就是千古名篇

    北宋的读书人们好气哟,让我留这么一篇也行啊

    其实要说有关杭州的诗词,柳永那首“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绝对能排得上前三,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有关柳永和苏轼在词坛上的batte了,两位当事人或许没有关注过这种比较,但总有人拿柳永的词和苏轼的词出来一较高下。

    123:俩人一个婉约派一个豪放派,物种不通啊

    丐帮帮主对对对,我记得李清照说过苏轼的词不协音律,好像是柳永的词可以唱出来,苏轼是抒发感情不管用词在不在调子上。

    见评论有人提到李清照怼苏轼,明意笑出声来这个评价是出自李清照的词论,里面可不仅是批评了苏轼,当时的李清照估计还没有我们年纪大,她在词论里直言柳永的词有音调但过于庸俗,苏轼、晏殊、欧阳修写出来的词不协音律过于粗糙,王安石你写文章就行了你的词我真的读不下去,秦观的词就像穷人家的美女少几分气度、贺铸这人写词不会引经据典

    喵呜不愧是我李姐,这北宋大半个文坛你是要一口气怼个遍啊

    啾咪可是,她完全有这个底气这么怼啊这种人美路子野还有实力的样子我爱死了好嘛

    北宋,凡是刚刚被提及到的文人们一起黑了脸。

    这个叫李清照的究竟是哪里冒出来的小丫头每一篇词之于作者都是宝贵的心血,如今却被指出来公开处刑,他们倒要看看这小丫头片子写出了什么惊才绝艳的词句,才能放出这种狠话。

    欧阳修活了半辈子,久居高位,已经很少听到有人这般说自己了,第一时间竟然是感到新奇,莫不成这女娃娃对于词学颇有研究若是能召她来和士子们讨论,共同促进词学兴盛,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沈括不知道这位李姑娘家住何处何方人士

    明意回道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也是北宋有名的才子,最有趣的是,苏轼从杭州回去李格非还拜入了苏轼门下,被列入苏门“后四学士”,不过按照时间算苏轼指导李格非文章的时候李清照大约还在摇篮里吐泡泡,不愧是“千古第一才女”,批评起父亲的老师来也丝毫不留情的。

    天幕外,一名甚是年轻的读书人愣住了神,这个读书人就是李格非本人。现在他又惊又叹,他以后会有一个女儿,还是千古第一才女,这么盛的名头

    其实苏轼的词反而开创了词的另一种写法,那便是忽视音律的限制,将词变成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工具。这样一来,只要文人心有所感,便可写词纪念,这种法子对词的兴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天幕上,头发花白的苏轼才不管什么词风之论,近来闲暇,又逢雨季,他出不了门,便一头扎进厨房研究美食之道。

    东坡肉的做法他已经驾轻就熟了,并且将这个法子送给杭州城的食客店家,赢得了一致好评。这给了苏轼莫大的信心,他今日就在仿照着怎么把这道“东坡肘子”做的更出色。

    猪肘子的肉要比其他地方更厚一些,这就十分依赖掌厨者对火候的把握,若炖的时间不足则生硬难嚼,若火势过旺则又容易让肉质变柴。

    但苏轼俨然是个好厨子,这道“东坡肘子”被他做的烂软细嫩,热滚滚的酱汁淋在肉上,加以葱花点缀,一口下去满齿留香,既不感到油腻又能饱尝猪肉的鲜美。

    主菜上桌,若无美酒实在是一大遗憾。

    苏轼又取出自己珍藏的佳酿,这酒是他在黄州时自己琢磨出来的方子,取糯米和蜂蜜混合酿造,再藏于瓮中窖藏,待到取出来的时候,满室飘香,是为“东坡蜜酒”。

    吃一口肉,喝一口酒,吃饱喝足泡个澡倒头就睡,苏轼觉得比起弟弟在朝中诸事缠身,自己快乐的好似神仙。

    123老苏这一路走来,写诗搞厨艺,愣是一样都没忘啊

    丐帮帮主而且杭州政绩搞得也不错,害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猪肘子的差距都大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来以迷人的风光引文人墨客驻足流连。苏轼这种爱吃爱玩的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处风景。

    四月春盛,当年白居易在西湖旁留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名句,苏轼当然要去赏一赏这湖畔繁花。

    同伴邀约,宾客尽欢,苏轼提笔写下“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来赞颂西湖风光。

    恰逢飘雪,西湖周边被一层浅白覆盖,苏轼提着温热的酒壶,踏雪走过溪桥,眼见西湖湖水未冻,泛舟游湖赏雪又是一番乐事。

    只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未持续多久,自他上任以来,杭州地区灾害频发,先前的旱灾还未缓过去,一场水灾又将周边淹了大半。

    苏轼忙于治灾时,弟弟苏辙也是在京中一路高升。

    大家在网上所津津乐道的,苏辙为了捞哥哥一路坐上了宰相,其实是一种误读。因为苏家兄弟两个在仕途上向来是共进退的,此次苏辙在京中被提拔为了尚书右丞,位列辅政之臣之前,曾接连递交了四封折子,祈求太后让自己离开京城避避风头。小苏在上书中还说了一个很可爱的理由“我不想比我哥官位高,我哥不能回到京城得冲我喊大人。”

    123而且以苏轼的性格,他估计能天天在小苏面前故意喊苏大人。

    太后此次召苏轼回京,朝中已经有了不少风言风语,有人传言太后是想把苏轼也召回来辅政,这样苏家一下子就会出现两门宰相。这样的消息可把和苏轼不合的人急坏了,有人直接去跟太后说苏辙为人刚强好胜,是第二个王安石,朝中有一个苏辙已经够了,不能再把苏轼喊回来。

    喵呜嘤,小苏风评被害,怎么就刚强好胜了,那可是低调内敛的小苏

    丐帮帮主真是服了这些人,苏轼压根就不想回京,估计是太后又压不住他们了,才把老苏调回来打压。

    天幕上的苏轼在收到敕命后眉头紧锁,虽然自己接连拒绝,但太后也是意志坚决。

    苏轼说自己在治水患,太后说我派了人去顶替你。

    苏轼说我要去拜访元老张方平,太后说拜三日足够了吧。

    拖来拖去,苏轼还是不得不进京。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轼与老朋友钱穆父在途中相遇,想起距离二人上次相见已经时隔三年,现在又要各奔东西,苏轼提笔写下了一首临江仙。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老朋友啊,我和你已经三年没见了,在这红尘俗世各自奔波,可是我们重逢时欢笑,依旧让人感到像春天一样温暖。

    做苏轼的朋友一定是一件很治愈的事情,当你为了赶路灰头土脸地与他相逢,他将仕途生活上的一地鸡毛一笑带过,反而拉着你的手说和你相聚就像春天一样温暖。如果我是钱穆父,一定是疲惫尽扫,倍感贴心。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必在分别的时候感到悲伤,这人生啊就像一座巨大的客栈,我们也不是其中短暂居住的行人罢了。

    苏轼这人总能在别人情绪低落时乐呵呵地安慰,放眼天地,所有人不过是过客匆匆来这人世走一遭,这样一看我们的悲欢离合都是小事,根本不值得伤感。

    天幕中,钱穆父反复品味了一下最后一句词的哲理,虚心请教“敢问子瞻,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么高妙的见解的”

    苏轼喝光酒杯里的最后一口酒,微笑“你跟我一样多被贬几次就知道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isowu.com 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